【新華社】
「上山不見山,入村不見村,平地起炊煙,忽聞雞犬聲。」這是一首描寫中國「地下村莊」——地窨院的歌謠。半個多世紀以來,隨著地窨院居民數量的逐年減少,人類穴居的代表建築——隱形地下院落正在加速退出人們的視野。
記者近日來到了位於中國山西省南段的平陸縣,這裡是中國地窨院最具代表性的地區。在上個世紀60年代前,平陸全縣共有地窨院17000餘座,目前保留比較完整的僅剩500多座。
「這裡的窯洞比其他地方的窯洞更具特點,因為這些窯洞全部隱藏在地下,外來的人們很難發現這些地下院落的存在。」65歲的平陸縣村民王守賢說。
平陸縣北依黃土高原,南臨黃河,素有「平陸不平溝三千」的說法。當地居民稱這種地下院落為「地窨院」,地窨就是地窖,這種稱謂形象地描述了地下院落的穴居特點。
王守賢是縣裏知名的窯洞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。他告訴記者,地窨院是黃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,從地面挖下去一個方形的幾十平方米的平底大坑,深度一般在10米左右,然後從一頭向崖邊挖出門洞,另三面掏成正窯、左右側窯、多為一明兩暗式結構。人們就在窯洞裏居住,這種地下住宅冬暖夏涼,是很有特色的居住方式,佈局有點像北方的四合院,有的還帶牲口圈。
他和老伴許月菊居住的這座地窨院落建於清朝早期,共有10間窯洞。老王說,之所以老祖宗不在地面上修建宅院,而是向下開發空間,主要是當時缺少木材、磚、瓦等建築材料,只能利用黃土來修建地下院落。
「窯洞頂上的場地可以用作打谷場,曬糧食、碾小麥。」他說,以前的家家戶戶都有幾十畝地,這樣的打谷場為人們提供了便利。再者,下雨時用碌碡把打谷場碾一碾,還可以加固保護窯洞。
在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的農耕時期,一座標準的地窨院幾乎包含了生產生活所必需的所有元素。有些大戶人家將兩座或者三座地窨院從地下貫通,形成一個地窨院群落。
在老王生活的這個村莊,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,有許多地窨院已經回填變成耕地,種上了玉米等農作物。有些地窨院被回填後上面建起了平房。
居民杜金耀前年搬到了樓房裏住,他認為那裏特別明亮,也非常現代。他說:「地窨院的出行、運東西、背糧食都非常困難。再一個是夏天非常潮溼,我的父母親在這裡生活了幾十年,他們都患有關節炎。」
如今,王守賢的孩子們成家後也已紛紛搬出去居住,整個院落只剩下老王兩口子。老王的父親因為腿腳不太方便,老王便在院子的大門外又修建了一間平房供80多歲的老父親居住。
老王也有自己的煩心事,他和老伴年事漸高,再過十來年,修葺房屋時搭個梯子恐怕都不敢上去。老伴許月菊說:「幾百年來祖祖輩輩都能保護好,到咱們手裏保護不好。」
他們的擔憂也是當地文化部門的擔憂。「地窨院終究將走向消亡。國家會對其加以保護,但可能是一個村,或者一片,但十五個村的地窨院都要保護的可能性很小。」山西省運城市平陸縣張店鎮文化站站長張和成說。
山西省運城市平陸縣張店鎮民政辦主任潘有成表示,當地政府為了保留這個民居傳統,決定就地建一個民俗館。民俗館建立過程中按照原來的那種形式,以前老百姓用的農具,包括家裏的生活用品等,都要在民俗館裏展示出來。
當地的居民則認為,如果想保護好地窨院,最好的辦法就是一直有人居住。有人提出來在地窨院裏開辦養老院,但是從操作角度看還有些難度。
【2013-09-23新華社】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 Five Filters recommends: